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發病具有季節性,也可全年流行,人群普遍易感。為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,保障人民群眾健康,1月22日,國家
“小寒大寒,凍成一團”,隨著小寒的到來,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也就開始了。天氣漸寒若是不注意保暖的話,對身體健康無益處。所以說,要學會養生,從飲食下手是個不錯的選擇。今天不妨就一起來看看小寒節氣如何吃出健康吧。
關于養生,你了解多少?
根據中醫理論,人與自然界是:天人相應“形神合一”的整體,人類機體的變化、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同樣緊密相連。二十四節氣養生是根據不同節氣闡釋養生觀點,通過養精神、調飲食、練形體等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。
那你知道小寒節氣如何吃出健康嗎?
所謂“三九補一冬”,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。小寒這天,想要進補,在飲食上要吃好這三樣。
1、食宜溫:根據中醫“秋冬養陰”“無擾乎陽”“虛則補之,寒者溫之”的原則,在冬季膳食原則中應多吃溫性的食物進行調理,以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。宜多吃些羊肉、雞肉等溫熱品,切忌黏硬、生冷食物。而冬季喝熱粥也非常適合,如羊肉粥,以溫補陽氣;麥片粥,養心除煩;核桃粥,養陰固精;紅薯粥,滋補肝腎。
2、食宜雜: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飲膳正要》曰:“……冬氣寒,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?!币簿褪钦f,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躁熱,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,熱量較高的膳食。另外食物要多樣化,精粗搭配,葷素兼吃。宜多吃些糙米、玉米、小麥、黑豆、豌豆等豆類;梨、蘋果、桔子、香蕉、花椰菜等蔬果;牛羊肉、鵝肉、魚肉等肉類。
3、食宜苦:腎主咸味,心主苦味,咸能勝苦,故冬季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,遵循“少食咸,多食苦”的原則,以補心氣、固腎氣。這時的飲食應減咸增苦,多吃些苦味食物??辔妒称分幸允卟撕鸵安司佣?,如生菜、茴香、杏、柚子、杏仁、蓮子等,適當吃都有利于去除人過多的火氣,可助心陽,起到養腎的功效。
小寒節氣養生要點,祛風散寒很重要
養生除了飲食上需要做出調整以外,祛風散寒也非常重要,可避免關節疼痛發作。隨著小寒的到來,氣溫開始驟降,稍微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受風、受寒導致關節疼痛。而這種受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,中醫認為歸屬痹病范疇。
那你知道什么是痹病嗎?其實痹病是由于感受風、寒、濕、熱之邪,經絡痹阻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以肌肉、筋骨、關節酸痛、麻木、重著或關節腫脹、變形、活動障礙,甚者內舍于五臟為主要表現的病疾。
痹病的發作,和外界因素有很大關系。比如最常見的陰雨天、氣溫下降、冬天、久居潮濕環境等,就總出現腰腿疼、關節疼,其實就是風寒濕邪入侵身體經絡,這些外邪在進入體內后會停留在關節內,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通。中醫上一直有一句話“不通則痛”,當經脈氣血不通時,身體自然會出現一系列的異常表現。
因此想要這個冬季過得舒服、自在一些,祛風散寒可不能少。其實藥酒祛風散寒,防治關節痛就是個不錯的方法,因為酒可以散寒、疏通經絡,而藥酒就是中藥與酒融合體,通過白酒浸提中藥,使藥借酒力、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效力,提高療效。
而藥酒當中,同仁堂國公酒就是個老品牌了。國公酒由當歸、羌活、川芎、白芷等30余味藥材組成,處方配伍科學,泡制工藝嚴謹,具有散風祛濕,舒筋活絡的功效。用于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病,癥見關節疼痛,沉重,伸屈不利,手足麻木,腰腿疼痛,常見于現代醫學所說的關節風濕癥、骨關節炎、風濕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腦卒中后遺癥等。對于經常因為風寒濕邪侵襲出現腰腿疼癥狀的人來說,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通過文章內容的介紹,相信大家對“小寒節氣如何吃出健康”這一問題也有所了解了吧。養生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、搭配飲食調理、藥物防病治病,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狀態,所以這個寒冬,想要養生,御寒可不能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