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中國醫學論壇報舉辦的“呼吸連線·妙語生花丨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交流會”上,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延偉教授以《氣道黏
每年的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。今年我國愛耳日的主題是“科學愛耳護耳,實現主動健康”。耳朵像眼睛一樣,是我們與外界保持聯系最重要的門戶之一。有一個好的聽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,聆聽美妙的聲音,感受美好的世界。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們的耳朵吧~
耳朵的結構
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器官,它由外耳、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。
外耳: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。耳廓主要起著收集聲音的作用。外耳道連接耳廓和中耳。
中耳:位于外耳和內耳之間,由鼓室、咽鼓管、鼓竇和乳突四部分構成。中耳主要起著傳導和擴大聲音的作用。
內耳:結構非常復雜,由前庭、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組成。前兩部分負責平衡感覺,而后者與聽覺有關。
耳朵的作用
耳朵的幾個基本功能是聽覺、平衡、美觀,具體如下:
1、產生聽覺:耳朵是一個重要的感覺器官,在頭顱的兩側,耳朵最重要的、基本的生理功能是聽覺,耳廓有收集聲波的作用,收集聲波后,通過中耳將聲音傳遞到內耳,并產生神經沖動,產生聽覺;
2、維持平衡:耳朵是一個重要的平衡器官,耳朵內有半規管、前庭,都是產生平衡感覺的重要結構,對于維持平衡功能發揮重要作用;
3、保持美觀:耳朵分布在頭顱的兩側,對于維持面容是一個重要的器官。雙側對稱的耳朵可以維持樣貌的正常,部分患者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耳廓畸形,是造成面部缺陷的重要因素。
我們是怎么聽到聲音的?
1、耳廓
人的耳廓像一個衛星接收器,能接收聲波,并將其匯聚到外耳道,然后,再傳到鼓膜,引起鼓膜振動,鼓膜的振動可帶動與之相連的聽小骨。
2、聽小骨的活動
聽小骨的活動又可振動內耳的門戶--卵圓窗膜,使內耳中的淋巴液產生振動,從而引起內耳基底膜振動,刺激基底膜上的細胞產生與之對應的電位變化,這種電信號匯聚到聽神經中,再通過聽神經輸送到大腦中的聽中樞,直到這時,人才算真正“聽”到聲音。
影響耳朵健康的主要因素
一、人體器官的自然衰老
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的人體器官都會老化,耳朵自然也逃不掉。老年性耳聾是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生的進行性聽力減弱,重者可致全聾的一種老年性疾病。 通常情況下65~75歲的老年人中, 發病率可高達60%左右。
二、長時間佩戴耳機
長期戴耳機是目前聽力下降低齡化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長期連續地使用就可能會造成內耳功能的損傷,引起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,還可能伴隨出現耳鳴的癥狀。
三、壓力過大導致聽力下降
由于長期生活壓力過大,尤其是睡眠休息時間不足,高強度工作,通宵加班,甚至日夜顛倒,有部分人可能會出現突然的聽力下降,更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突發性耳聾。
四、長時間暴露在噪音環境中
長期暴露在噪聲環境中,且不做任何防護措施,可能會導致聽覺神經疲勞,引起慢性內耳的損傷。長期接觸85dB以上強度的噪聲,可導致噪聲性聽力損失。
五、耳毒物
藥物中毒也是導致聽力減退的一個重要因素。比較常見的耳毒物有抗癌藥及氨基糖甙類抗菌藥。
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,許多人的生活壓力、精神壓力明顯增加,與之相伴的耳部疾病也明顯增加了。為預防耳鳴、耳聾等耳部疾病,生活中要做到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情緒波動、熬夜等。一旦突然出現聽力下降或耳鳴應該盡快向耳鼻咽喉科醫生求助。“全國愛耳日”希望大家注意避免不良習慣,時刻保護好自己的耳朵。
如何正確保護耳朵?
1、安全使用耳機,遵循“60-60原則”,即耳機使用不超過60分鐘,耳機音量不超過總音量的60%,或者每周使用耳機不超過40小時,并盡量將音量保持在80分貝以內。
2、不在地鐵等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,以降低對提高聲音的需求,或使用降噪耳機。
3、在舞廳、酒吧、體育賽事等嘈雜場所佩戴耳塞,或遠離KTV、酒吧、迪廳等噪聲環境,或盡可能減少持續暴露的時間。
4、長時間暴露于高強度噪聲時,要嚴格采取防護措施,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。
5、限制個人音頻的日常使用,監控自己使用耳機的時間和音量范圍,做到對安全聆聽心中有數。
6、對于具有噪音接觸環境的工作人員,要定期檢查聽力。
除此之外,控制外中耳疾病,良好的耳部衛生習慣,避免習慣性挖耳,積極控制血壓、血脂及血糖,避免情緒起伏,加強鍛煉身體,維持健康生活方式,避免耳毒物使用等等,都對我們耳部的健康具有積極作用。
【測一測】你的聽力是否下降?
1、你可以聽到聲音,但聽不清;
2、在噪聲環境中聽聲音困難;
3、只有面對講話人時,才能理解清楚;
4、你覺得別人說話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;
5、你必須要讓人重復一些內容;
6、你需要將電視音量調到比別人大的位置;
7、你發現自己并不明白談話的主題,常常會答非所問;
8、參加會議、去公共場所或家庭聚會時覺得有些困難;
9、除非距離很近否則不能聽到電話聲或門鈴聲;
10、你感到頭顱里有聲音,如嗡嗡聲或鈴聲(耳鳴)。
如果有以上情況,很有可能是聽力有所下降,要及時去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