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中國醫學論壇報舉辦的“呼吸連線·妙語生花丨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交流會”上,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延偉教授以《氣道黏
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。此時雖已入秋,但初秋的天氣并不冷,反而還會因為短暫的回溫而變得格外炎熱,這種現象被古人稱為“秋老虎”。
因此,從古到今,人們在立秋前后,都會通過“立秋水”“咬秋瓜”和“貼秋膘”等習俗來清熱消暑、慶祝秋天的到來。
初秋養生四原則
別晚睡
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,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。
此時養生,應以養收為原則。與夏季“夜臥早起”不同,立秋過后應開始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。早臥可順應陽氣進行收斂,早起則使肺氣得以舒展,一斂一舒更有利于人體平衡。
不忙貼膘
立秋雖占了一個“秋”字,但天氣并未完全轉涼,高溫纏綿,人也極易倦怠、乏力、納呆,此時并非貼秋膘的好時機。因為,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,反增脾胃負擔。
別受涼
立秋時節,人體陽氣仍處于頂峰狀態,血管處于擴張狀態,腠理開泄,一旦著涼,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。
而立秋之后,溫差大,中午熱,早晚涼。加之季節變換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,稍一著涼,就容易患感冒。因此,要根據氣候變化,適當增減衣服,以免身體受涼,傷風感冒。
要除濕
立秋后天氣仍熱,雨水多發,人體也仍然會受到濕氣困擾。此時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殘留之濕,致使脾傷于濕,人就可能出現飲食不化、惡心嘔吐、腹痛便溏、體弱倦怠等一系列消化系統癥狀,甚至可能為咳喘病癥種下病根。
因此,立秋后貪涼須有節制,切忌猛吹空調、過吃冷飲。同時要謹防“秋瓜壞肚”,盡量少食瓜類蔬果,以避免胃腸道疾病。
立秋養兩臟
養肺
中醫認為,肺與秋季相應,立秋之后,天氣就變得干燥,而天氣干燥容易傷肺,肺氣虛則身體抵抗力下降,容易生病。
一般來說,秋季養肺,可多食蓮藕、百合、杏仁、荸薺、蜂蜜、甘蔗、藕、土豆、蘿卜、山藥、扁豆、枸杞、銀耳、木耳、豬肉、鴨肉、柚子等潤燥養陰之品,同時要少吃蔥、蒜等辛味之品。
養肝
立秋之后,肝氣在秋天受到抑制,而肝又主情志,疏泄氣血,這時候人容易出現情緒低落、氣血失調的現象,具體表現有憂郁、心悸、失眠、內分泌紊亂等。
秋季養肝,多吃小白菜、胡蘿卜、海帶、蓮子、黃瓜等,可以幫助肝氣的運轉,增強肝臟解毒排毒功能,自然而然就能夠避免不良癥狀的發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