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中國醫學論壇報舉辦的“呼吸連線·妙語生花丨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交流會”上,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延偉教授以《氣道黏
現在已經到了10月中下旬了,轉眼這一年就要過去了。今年大家都有做體檢嗎?
小言上周剛剛做完,竟然發現了膽囊息肉。
是不是很多人拿到體檢報告時會看到“息肉”兩個字?腸道息肉、膽囊息肉、宮頸息肉、子宮內膜息肉……乍一看,難免緊張害怕,那這“息肉”到底是什么?體檢查出息肉一定需要治療嗎?會不會發生癌變?是不是一定要動手術?
今天,小言來給大家一下關于各種息肉的廬山真面目
腸道息肉:越早切除越好
腸息肉是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。一般而言,腸息肉分為非腫瘤肉和腺瘤肉兩類。非腺瘤肉如炎癥肉、增生肉等,與腸癌的發病關系不大。即便是良性腺瘤,惡變的概率也很高。隨著息肉的增大,數目增加,癌變機會也迅速加大,留著相當于一個“定時”。
所以一旦發現腸息肉,一般來說建議大家要及時切除,但具體情況還是要遵醫囑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就算切除了腸道息肉,但它容易復發!!還是要做好復查哦~
胃息肉:發現就得切
胃息肉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變,表面常較光滑。多是由胃黏膜異常增生而來,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,一般都是在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。
胃息肉可以分為較為常見胃底腺息肉,慢性炎癥刺激引起的增生肉,以及癌變風險較大的腺瘤樣息肉等。醫生建議,一旦發現胃息肉,即使是小腺瘤,也要及時切除。因為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,其癌變率也隨之增加,所以建議及早的進行切除。
膽囊息肉:看具體情況再議
膽囊息肉就是膽囊黏膜上隆起的一個“肉疙瘩”,包括腫瘤肉和非腫瘤肉。膽囊息肉的隱蔽性強,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任何癥狀,體檢時才被發現。
目前膽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,長期飲酒,高脂飲食,不吃早餐、壓力大、熬夜及生活不規律者,容易得膽囊息肉。
膽囊息肉以良肉更為多見,但也要預防癌變。因為膽囊息肉可能導致膽囊功能異常;位置靠近膽囊管的息肉長大堵塞管道后,可能造成膽囊積液和膽囊炎;長期慢性炎癥刺激,有可能導致癌變。所以,千萬不可掉以輕心。一旦發現就要定期復查。如果符合以下手術指征,建議盡早手術治療。
如膽囊單發息肉直徑超過1厘米以上,蒂粗大者,尤其是基底寬,位于膽囊頸部,年齡超過50歲;膽囊多發息肉合并膽囊結石且有癥狀;膽囊息肉直徑小于5毫米,無癥狀,要每3~6個月隨訪,迅速增大或癥狀明顯等。
宮頸息肉:不大的話用藥觀察
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長期刺激的結果,大多為良性,無明顯癥狀,少部分患者會有與月經類似的出血癥狀。
因宮頸息肉會產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,所以會破壞生理環境,降低精子活力,息肉也會形成黏液栓,阻礙部分進入子宮,影響受孕。如果在孕期發現宮頸息肉,息肉會慢慢長大出血,影響孕期健康。
因此,女性應定期做婦科檢查,一旦發現有宮頸息肉,應盡早治療。若息肉較小時,可先藥物消炎。如果超過黃豆粒大小,可微創手術切除。
聲帶息肉:看情況而異
聲帶息肉在臨床上比較常見。是長在聲帶邊緣前中1/3交界處的光滑、半透明的新生物,有一側發病的,也有雙側發病的。常見帶蒂型的或廣基型的息肉,有時也有呈彌漫性腫脹遍及整個聲帶的息肉樣變者。息肉呈灰白色或淡紅色,或暗紅色,大小如米粒、綠豆、黃豆不等,我們也曾見過懸垂于聲門上腔的巨大息肉,如蠶豆大小,息肉巨大如堵塞聲門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。聲帶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于突發癌變。但很多息肉在癌變后,患者并沒有很強的不適感,息肉就不知不覺發展,不知不覺癌變。
因此,一旦出現聲音嘶啞、喉部異物感、咽喉干癢疼痛,建議立即到醫院做纖維喉鏡明確診斷,必要時也可在醫生建議下做手術摘除。